作者:魏義光,作證傳播理論和業(yè)態(tài)創(chuàng)始人
從目前可查閱的文獻資料來看,在清末以前清朝的文獻中尚未見“旗袍”之稱謂及明確記載。在漢族的文獻中,“旗袍”一詞最見于沈壽口述、張謇筆錄,民國八年(1919年)南通翰墨林書局刊印的《雪宧秀譜》一書中:“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,故謂之邊繃?!薄堆h秀譜》成書之時漢族女性穿著旗袍的時尚還未出現(xiàn),從“舊用以繡旗袍之邊”一句來看,應該多是指以往為官宦之家的“旗女袍服”做襟、袖、擺的刺繡紋飾加工之用,這里所述之“旗袍”,應該是“旗女袍服”的略稱,而非指民國后的旗袍?!捌炫邸币辉~是由何人、何時“創(chuàng)造”?
現(xiàn)藏于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初次《服制草案》成文于1912 年,是一個綱領性文件,以后歷次民國服制案都是在此基礎上訂立、擴充或修正的。文中并未對“旗袍”這一稱謂有明確提及。1929 年8月16日由南京民國政府公布施行的《服制條例》、1931 年《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》刊載的《浙立省中等學校學生制服統(tǒng)一辦法》及1942 年由汪偽政府“行政院”發(fā)行的《內政公報》所刊印的《國民黨服及國民禮服圖式》中,盡管出現(xiàn)了與時傳“旗袍”的樣式,但并沒明確使用“旗袍”這一稱謂。
根據(jù)查閱的相關史料(如:《縫紉大要》,中華書局印行,北京,1936;湖南省立農民教育館:《高級民校中服裁法講義》,長沙六合公司印行,1935),也未在當時的中學教科書、介紹傳統(tǒng)縫紉的教本或女??p紉教材中發(fā)現(xiàn)任何與“旗袍”二字相關的信息。
故此可以判斷:“旗袍”這一稱謂并非流行于清末滿、蒙、漢的旗人之間,甚至直至辛亥革命爆發(fā),中華民國建立,“旗袍”這一稱謂都未有在官方文件、信函或公文中出現(xiàn),而多用“女子禮服-衣”、“女公務員制服-衣”或“婦女禮服”等稱謂?!扒迮鄯薄捌旆薄捌煅b”“旗袍”,不論稱謂如何,有兩點是可以明確的:一是這些稱謂并非清末民初官方稱謂;二是這些稱謂是后來漢人所取,并非原先滿族人自用。
由此可見,“旗袍”這種特殊時期自下而上產生的稱謂,是時尚文化推動的產物,很像今天的“網(wǎng)絡語言”。
盡管官方文件里罕見“旗袍”稱謂,但縱觀當時的社會媒體和大眾視野,“旗袍”一詞已有使用?!昂I吓?,一時髦旗袍(男式“長衫”)為最新之裝飾品?!保ā毒蟆?920年4月18日),“上海婦女入冬穿旗袍(暖袍)者,居十之二三,以藏青居多?!保ㄉ虾!抖Y拜六》世界小記事,1921(102):23)“旗袍”一詞比較頻繁出現(xiàn)在報端,應該在清朝滅亡 9 年后的民國初期(即:1920-1922年),最初指服飾類型寬泛而不甚明確,主要是指暖袍、女子所穿男式袍服等,并非特指20 世紀 20 年代中葉后出現(xiàn)的旗袍。
經(jīng)查閱民國時期報刊文獻,20 世紀初的服裝變革起源于辛亥革命,即社會與觀念的革命是服裝變革的先導和決定因素。1924年景庶鵬在《先施公司二十五年紀念冊》中寫道:“至近兩年來(約1921-1923年),冬日婦女,多穿旗袍(暖袍)。此種旗袍,并非北地旗婦所著之袍,長亦只過膝三四寸,袖領腰,亦與普通妝同。顏色,中年多用灰色,少年則雜著各色,衣邊袖邊滾邊不滾,俱有御寒之具?!鄙虾!缎r報》1920年1月18日第三版:“近來海上女界旗袍(暖袍)盛行,閨秀勾欄,各竟其艷。夫人之裝飾原無一定,惟旗袍之名,若有宗社黨之臭味……故我以為袍可著,惟不可以旗名,無已,其改稱為暖袍乎!”從中清晰可知,當1920 年“暖袍”出現(xiàn)之初,就有人對“旗”字冠以“袍”前的這一詞組提出質疑,認為使用“旗”字有“宗社黨之臭味”的嫌疑,很明顯是要與清朝遺老遺少的?;逝蓜澢褰缦蕖?
魏義光作證傳播理論和業(yè)態(tài)創(chuàng)始人
大美無度:“旗袍”稱謂從何而來?(1)原文刊載于《中誠信全球品牌聯(lián)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