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魏義光,作證傳播理論和業(yè)態(tài)創(chuàng)始人
上接:大美無度:“旗袍”稱謂從何而來(1)“滿清入關(guān)以后,他們婦女的衣服,寬袍大袖,雙鑲闊滾,只有貴族可穿,民間若要仿造,便犯大罪。庚子年聯(lián)軍入京,光緒逃難,宮中寶貴物品,流散在外,細毛皮貨,到處拍賣,衣莊店里,才敢收買,現(xiàn)在還有掛在門前的。那時的戲子和妓女,都效仿他們的服飾,以為可以出風頭。辛亥革命,排滿很烈,滿洲婦女因為性命關(guān)系,大都改穿漢服,此種廢物,久已無人過問。不料上海婦女,現(xiàn)在大制旗袍(暖袍),什么用意,實在解釋不出。有人說:她們看游戲場內(nèi)唱大鼓書的披在身上,既美觀,到冬天又可以御寒,故而愛穿。又有人說:不是這個道理,愛穿旗袍(暖袍)的婦女,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。近日某某二公司減價期內(nèi),來來往往的婦女,都穿著五光十色的旗袍(暖袍)。后說若確,我又不懂上海哪來這些遺老眷屬呢?”上述文字是1921年《解放畫報》第7期上錢病鶴的《旗袍的來歷和時髦》插圖的說明文字,此段文字從另一個側(cè)面說明:(1)“辛亥革命”后,由于排滿情緒,“滿洲婦女因為性命關(guān)系,大都改穿漢服”,旗女袍服已成衣莊店里掛賣的“廢物”,“久已無人過問”,只有戲子和妓女為出風頭才偶爾仿效。因而,此時“旗袍”的出現(xiàn)不可能是旗女袍服的再興和簡單沿用,而是一種以功用為需求的新型袍服的初起。(2)是時上海婦女“大制旗袍”就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諸多疑惑和猜測,從作者的描述中,我們可以推斷文中所述之“旗袍”,應該為“暖袍”或冬日所穿“長衫”,從“既美觀,到冬天又可以御寒”以及“唱大鼓書所披”上看,其功用主要是御寒。并且,作者也抱著懷疑的態(tài)度表明,上海不可能有那么多穿旗人袍服的“滿清遺老的眷屬”。
其它文獻中與“冬日”、“入冬”、“防寒”內(nèi)容相關(guān)的“旗袍”,從上下文和功用的角度分析都應屬于“暖袍”(暖袍,從傳世的照片和時人的描述來看,它的起源為“效男子”袍服,從款式上看呈寬大的“A”型;功用為御寒,主要為棉、裘、夾,未見有記載女子春、夏穿著;“底擺扣合”或“左方已無開叉”,而不是左右開衩;暖袍下一般穿褲。)。暖袍作為一種時新和實用性很強的新式袍服,從1920 年左右出現(xiàn),至 1926 年旗袍流行后的很多年中,仍被不少婦女穿著,特別是遠離時尚大都市的地區(qū),甚至成為了一些學校的校服。其他“旗袍”從描述內(nèi)容上我們都可以比較清晰地推斷,是與暖袍廓形相似的男式袍服以及“馬甲旗袍”(馬甲旗袍,是清代褂襕的一種發(fā)展形式,一般穿著于短襖之外,長度一般到腳踝上方,下擺比較寬松,面料也由較為厚重的絲綢織物,轉(zhuǎn)變?yōu)檩p薄的印花綢、色織布甚至是蕾絲織物。在著裝方式上也從里面穿長褲了,改穿絲襪和西式的皮鞋,配以棉、紗等輕薄質(zhì)料的上衣,成為四季皆可的時尚裝束之一。)。
“旗袍”稱謂見諸報端的 20 世紀 20 年代初,正是民國成立后服飾變革特殊時期,服裝的雜亂無序也決定了“旗袍”稱謂的莫衷一是,直至 1926 年左右才逐漸約定俗成為民國旗袍的通俗稱謂或特指稱謂。臺灣旗袍研究學者王宇清認為 :民國后,“袍服忽又漸行,世俗不明古禮,乃統(tǒng)稱女袍為‘旗袍’,蓋謂清代旗婦袍服的再起。”此觀點為“旗袍”為何姓“旗”的推斷之一 ;另一種相似觀點認為:在長達近300 年滿清統(tǒng)治的潛移默化下,普通人已經(jīng)形成了“女子穿袍服=旗女袍服”的歷史記憶模式,因而在 20 世紀 20 年代新興袍服出現(xiàn)初始,難免會給人“旗女袍服”的聯(lián)想,在“袍”前冠以“旗”字亦不難理解了。
魏義光作證傳播理論和業(yè)態(tài)創(chuàng)始人
大美無度:“旗袍”稱謂從何而來?(2)原文刊載于《中誠信全球品牌聯(lián)播》